属于爬行类动物的蛇,人们对它既熟悉,又惧怕。因为它的形态给人的印象是狰狞、可怕,故而蛇便成了阴险、凶恶、狠毒的代名词。成语“佛口蛇心”、“牛鬼蛇神”、“蛇蝎心肠”,歇后语“蛇和蝎子交朋友——毒上加毒”等等,蛇都是丑恶的象征。然而,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是受人崇拜的形象,因为它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一种原始宗教神,后被称为始祖神。
在古老的传说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他们两神的交合便产生了人。在出土的墓室绘画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交合在一起的画图。女娲是华夏最古老传说中人类始祖,出生于天水秦安,(传说中女娲的母亲华胥则是始祖母,出生于蓝田华胥沟,活动于华山一带的华胥国)。关于女娲和华夏祖先的传说作为中华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至今还深有影响。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对蛇的崇拜,也仍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内容。在汉族也有遗存,比如崇拜“家蛇”,说“家蛇”是祖先现形,要敬拜,这在一些地区(主要是农村和山区)的老人中还时有表现。
《白蛇传》(或《白蛇许仙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女主人公便是一条修练千年成仙的白蛇变成的美女白娘子,其“侍女”小青也是一条修练了几百年的青蛇变成的。白娘子与凡人许仙结为秦晋之好,且忠贞不渝。白娘子、小青,虽为蛇,却很受人们喜爱、赞美,广为流传。这虽然是传说、神话,但却反映了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曾经是多么的美好。
蛇作为一种爬行动物,尽管使人感到恐惧、厌恶,然而它对人类还是有益的,比如有的蛇能看家护院,防盗防贼,有的蛇能当“保姆”,看护小孩等等。我国民间流传的"蛇盘娃"就是蛇当保姆,这是人们把蛇当成保护神。福建平和县三坪村,人称“蛇村”。村周围森林里长有一种黑色蛇,经常会进入“寻常百姓家”。村里男女老少都视此蛇为保佑家居平安的吉祥神物。这里的蛇不仅进屋入舍,还会上床蜷伏在人的脚旁,与人同眠。也有欣赏蛇的某些审美观,例如形容美女的“水蛇腰”。所谓女娲”人首蛇身“大约就是作为母系氏族的首领,女娲得以用大蛇皮裹身,以显示美丽与尊贵。
蛇的食物是小动物,不会咀嚼,不吃人、吃不了人。”蛇吞象“是比喻人心不足的妄念。蛇咬人、毒死人,基本上是出于自卫,基本上不会主动进攻人类。而人类对蛇类的打杀捕食则司空见惯、延续了几千年,全无“蛇道”、也非人道。取蛇毒蛇胆用于医疗、取蛇皮用于乐器,似乎都属人类当然的特权;据说蛇肉是顶级的美食,蛇与猫做成名菜“龙虎斗可上宴席。许多地方由于蛇类被灭绝而导致鼠害猖獗、直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在西方古老传说与宗教里,蛇总是非同寻常的灵异之物。蛇能够进入神界的伊甸园,自然也是神物,它能够拂逆耶和华的权威意志、使果园禁令形同虚设,轻而易举地诱使夏娃摘食智慧之果,进而让夏娃与亚当获得了智慧、懂得了羞耻,然后离开了寂寞无聊的伊甸园,来到世上衍生出有智慧、懂羞耻的人类,-----------与其说耶和华创造人类,不如说是蛇促成了人类世界的诞生更为贴切。
----------
蛇是一类无足的爬行动物,是蜥蜴的一个演化支,又有虵、虺、螣、蚦、蜧、蜦、长虫等别称,根据种类也会有蟒、蚺、蝰、蝮等近义称呼。正如所有爬行类有鳞目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部分蛇类拥有毒性,能使被其咬击的生物受伤、疼痛以至死亡。目前纪录中最巨型的蛇类是活于古新世的泰坦巨蟒,长度达13米长;目前体型最细小的蛇类是卡拉细盲蛇,长度约只有10公分。
有一种基于生物形态学的假设认为,蛇类及巨蜥类的祖先其实是沧龙:一种存在于白垩纪并已经灭绝的水行性爬行类生物。这些演变的最终型态便是今天的海蛇。在白垩纪后期,蛇类重新返回陆地上生活,从而发展成今天的各种陆行型蛇类。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的,它们主要进食蜥蜴、小型哺乳类动物、鸟类、鱼类、蛋类、其它蛇类、蜗牛及一些昆虫。由于蛇类并不能以牙齿将食物咬开及撕成细块,因此它们必须将食物整个吞下。
蛇类的表皮是以蛇鳞所紧紧覆盖的。蛇类有换皮的习性,一般被称为“蜕皮”。一条年纪较大的蛇每年平均只进行一至两次的蜕皮,而一条成长中的幼蛇一年可能会进行四次蜕皮。蛇类蜕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成长,但同时亦能去除身上的寄生物。这种定期替换新皮的概念被认为是象征“治疗”与“药理”的标志,因此象征医学的“蛇杖”标志上,便有一条缠着木杖的蛇出现。
蛇类的视力情况是令人注目的。一般而言,树栖性的蛇类拥有较佳的视力,而居于洞穴内的蛇类视力则较差。蛇类最基本的视力是可以捕捉外界的动态,例如移动状况,但未必能确切地予以掌握。蛇类以嗅觉追踪猎物,可是它们的嗅觉器官位于舌头。蛇类的身体长期接触地面,它们对于周边的震动非常敏感,所以蛇类能够透过身体感应空气中及陆地上的震动。
蛇类生物在进行陆地移动时的主要方式是“蛇行”。蛇类生物没有足部,而是利用腹鳞及肌肉的缩放产生移动力。其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蜿蜒式、侧行式、直蠕式和风琴式。
虽然蛇类的繁殖模式种类丰富,但所有蛇类都是体内受精的。多数蛇类都是卵生的,蛇为变温动物,体温不足以孵卵,所以雌蛇会以反复肌肉收缩的方式摩擦生热来孵蛋。有些蛇类是卵胎生的,蛇卵会保存在母体之内,准备孵育的工作。最近,更有研究证明有一部分的蛇类是完全属于胎生的。、
最近有一个新的看法,认为所有蛇类都可能是有毒的,一些蛇类只是因为能分泌的毒素太弱或没有牙齿的原因,才被普遍认为是没有杀伤力的蛇种。
蛇类一般不会视人类为猎物,多数蛇类都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它受到惊吓或伤害,才会发动攻势,否则一般而言蛇类都会避免与人类发生接触。除了一些巨大的蛇类(如蟒蛇、蚺蛇)外,大多数无毒的蛇类都不会对人类带来生命上的威胁。无毒蛇类的咬击通常没有太大杀伤力,因为它们的牙齿主要是用作抓住多于撕开猎物,因此普遍不会造成较深的伤口。虽然被蛇所咬的皮肤及肌肉组织会有所损害,但相比于毒蛇的咬伤而言,无毒蛇类的咬伤较无重大威胁。全球约有725种毒蛇,当中只有250种毒蛇能以一口咬击立即夺人性命。虽然澳洲是全球最多毒蛇聚居的地方,但平均一年只有一遭咬击是由有毒蛇类所导致的;在印度,一年约有250,000多宗蛇咬案件,其中有50,000宗导致死亡,多数案例是由于缺乏适当或及时的急救措施。医治蛇咬的方法种类繁多,最典型及常用的方法是运用由蛇毒本身制炼的抗毒血清。
在一些饮食文化中,蛇肉是可以被食用的,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美食。广东菜谱有深秋食用“菊花五蛇羹”及“太史五蛇羹”、“龙虎斗”(蛇肉猫肉同炖)或“龙虎凤”(蛇肉、猫肉及鸡肉)。在中医学的角度而言,进食蛇类有心脏保暖的功能。据记载,西方文化却只有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才会进食蛇类。然而在美国的中西部,煮熟的响尾蛇肉却是普遍的食材。在大部分亚洲国家诸如中国、泰国、印尼、越南及柬埔寨,都有饮用蛇血的习惯,据称这能加强雄性的性能力。如果做得到的话,当地人更会在仍然存活的眼镜蛇身上取血,并混以酒水作调味。另外,亚洲亦有以蛇浸酒的做法,通常会把整个蛇体放进酒埕里,据说这样能加强酒的浓度(价值亦因此更昂贵)。在日本,有一类名叫“波布”的蛇类,主要分布在冲绳一带,当地人会把它们制作成“波布清酒”。日本人把蛇制成蛇粉、酒来补身。另外,蛇胆亦号称具有药用价值,可是味道甚苦。生食蛇胆有很大风险感染裂头蚴。相反,在犹太教中的饮食规则,蛇被列为不净动物而不建议食用。
另外,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人饲养蛇类。在西方国家,球蟒、王蛇属及锦蛇属一类性情较温和的蛇类是受欢迎的宠物品种。为了供应作宠物用途的蛇类,一些人工饲养及繁殖爬行类及两栖类动物的行业便应运而生,被饲养的蛇类比起野生蛇类更适合当宠物。另外,蛇皮亦具备装饰用途,许多盛产蛇类的地方都会抽取蛇皮制作成各种皮具用品,如钱包、手提包等。不少胡琴(如二胡)以及日本传统弦乐器三味线的琴身,亦是以蛇皮制作的。
“蛇”字作声旁的“它”字,本来是蛇的象形文字,而其部首“虫”字的读音,也与蛇的别称“虺”一样。蛇类在中国的形象颇为复杂,既具神格,亦具妖格。蛇有特殊的原始地位,蛇亦被称为“小龙”,有时被视为是龙的化身,王充在《论衡》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又说:“龙鳞有文,与蛇为神。”郑玄注《尚书大传》亦指:“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后汉书·襄楷传》有“夫龙能变化,蛇亦有神,皆不当死”之语,都表示古代的蛇亦有龙像,故此具备神格。中国道教大神玄天上帝脚踩龟将、蛇将各一,四方神兽之一的“玄武”也就是龟蛇合一的形象;中国神话人物夸父身上有蛇为装饰,《山海经》中更常有上古传说人神或生物以蛇类为饰物的记载,在书中经常出现“珥蛇”、“操蛇”或“践蛇”的描述;中国一众神兽之中,亦有名为“螣蛇”的蛇神,又有能兴云布雨的黑蜧;西汉开国君主刘邦曾经“斩白蛇起义”,白蛇被指为“白帝子”;《晋书》记载晋朝开国名将杜预曾因酒醉而化成大蛇,因而被传说为大蛇转世。在晋代以前,蛇有时会被理解为吉祥的象征。《搜神记》记载春秋时代随国君主随侯(或作隋侯)曾因救治一条蛇,而获灵蛇衔珠相赠,以作回报,“灵蛇珠”或“随侯珠”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珍贵宝物的代表之一,与和氏璧齐名。西晋文人傅玄曾作《灵蛇铭》:“嘉兹灵蛇,断而能继。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进此明珠,预身龙族。”铭中提及螣蛇形象、灵蛇赠珠之事,“行不假足”的特性,与及“断而能续”的技能,是一首将蛇的形象神化的文学作品。民间百姓供奉的“五大仙”(又称“五大家”或“五显财神”)中,蛇仙被称为“柳仙”,形象介乎妖仙之间。道教文献《道法会元》里,有灵将名叫马元帅(即马灵官或马天君),又有副将马充,祂们都有着“紫庭追虫下瘵凝神化气轰天素练白蛇大元帅”、“都天卷祟白蛇大将”、“轰雷霹雳练素白蛇大将”、“上清正一火犀大仙南极灵官金睛馘魔威烈元帅”等仙衔,亦有所谓“召白蛇咒”、“白蛇符”等咒文,是道教中以白蛇为原型的著名神灵。
汉民族有蛇图腾崇拜,如女娲为半人半蛇之形象,亦有女娲造人之说。闽越族亦有如此,汉代《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可知闽地之蛇图腾崇拜,至今福建各地尚有崇蛇习俗,如南平市樟湖镇有蛇王庙、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岱西有蟒天神王庙、长乐区闽江口厚福英武庙英烈王等。
另一方面,蛇在中国的妖怪形象颇多,一些志异作品中蛇精修练得道的故事,出现频率仅次于狐狸精。中国著名民间传说《白蛇传》中所提及的白蛇与青蛇,是具备人格的蛇妖的著名代表。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亦有很多以蛇为主题的妖怪故事,如〈豢蛇〉、〈青城妇〉、〈蛇人〉、〈斫蟒〉、〈海公子〉等篇。清代烟霞主人所写的小说《跻云楼》中有一首《铁鞭蛇赋》,更形象化地将妖蛇描述出来。蛇自古就有着多种类型的负面或妖物形态,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天问》中,曾提及“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这典故其后发展成《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著名的“巴蛇吞象”故事,而蛇亦被人赋予贪婪、食量惊人的印象。而同在《山海经》中,尚有许多以蛇为原型的妖怪,例如有长蛇、化蛇、枳首蛇、肥遗、相柳等。晋代郭璞有许多文学作品均有赋蛇,当中的《长蛇赞》、《巴蛇赞》、《蟒蛇赞》、《枳首蛇赞》等大都刻画形象较负面的怪蛇。五行概念中,蛇属巳,有火相。二十八宿中有翼火蛇。在民间,俗称“五毒”的生物当中包括毒蛇(其余为蝎子、蟾蜍、蜈蚣和壁虎,后改以蜘蛛取代壁虎)。
中国古代军事学上,有所谓“一字长蛇阵”。《孙子兵法·九地篇》载:“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是一种首尾相顾的长线形战略阵式。《管子·兵法》篇中提到“九章”的概念,以不同的旗章提示军队不同的行军模式,当中“举蛇章,则行泽”表示蛇形旗章是行军于河泽之意。另外,唐朝常州刺史独孤及所著的《風后八阵图记》,记载所谓“八阵图”中的八阵,当中包括“蛇蟠阵”。小说《封神演义》及《薛家将》中提及所谓“十阵”,当中亦有“一字长蛇阵”。
日本最著名的蛇神是神话中的妖蛇八岐大蛇。七福神中的辩才天也有蛇的特征。别名“三轮明神”的大物主神,兼具蛇神、水神与雷神的神格。茨城县当地亦有对蛇神夜刀神的崇拜。日本部分地区有尊奉白蛇的信仰习俗,如岩国白蛇。另外,也有很多关于“蛇女”传说的故事(如著名的蛇女房)。妖物方面,日本有蛇骨婆、野槌、手负蛇等著名的蛇型妖怪。阴阳家安倍晴明所撰《占事略决》中有十二天将的概念,当中有“腾蛇”,五行中属火神凶将(与中国天干五行属性相若),家在巳,主惊恐怖畏。日本战国时代军事家武田信玄所提及的十阵,亦有“长蛇阵”。
台湾原住民
排湾族:对他们而言,“百步蛇”是祖灵的象征,称其为伙伴、祖先等,据说石板屋建筑就是受到蛇鳞的启发。 鲁凯族:在他们的传统故事中,也有类似于祖灵的象征,皆是由蛇开启他们的生命。 布农族:对她们而言,百步蛇被视为朋友,例如在“百步蛇的复仇”这篇故事中,就有和蛇(动物)讲信用的例子。 邵族:在他们的故事当中,描述的是蟒蛇,在“蟒蛇泅水”中就有提到蟒蛇的造形给予他们制作独木舟的灵感,因此“蟒甲”即为原住民族语中的“独木舟”之意。
印度是以崇拜蛇而著名的国度之一,其创世神话“乳海搅拌”中众神就是以蛇神婆苏吉为搅拌乳海的工具。印度一带著名的蛇则以印度眼镜蛇为主,主神湿婆颈上常缠着一条护法的眼镜蛇,大神毗湿奴就与千蛇之王舍沙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印度教及佛教中亦有不少以蛇为原型的神祇,例如那伽、摩纳娑、摩睺罗伽,佛教神明军荼利明王身上有蛇为装饰。
蛇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饰演着很特殊的角色。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却又具备医学意义甚至神格,在某些地区受到民族性的崇拜(例如在位于加勒比海的法国海外大区马提尼克是双线细盲蛇的标本产地)。在西方诸国的不少神话传说中,都有“大海蛇”这种形象的存在,如旧约圣经里的利维坦,与及北欧神话里的耶梦加得,同样象征邪恶的力量。在西欧为主的基督教文化圈里,大部分情况下蛇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因为蛇曾诱惑夏娃吃禁果;而亚当的第一任妻子吸血鬼莉莉斯亦有蛇的意味。。在旧约出埃及记中,摩西的权杖依照耶和华之意变成蛇出现在法老面前。但圣经中亦有视蛇为救赎化生的地方,如:以色列民旅行在旷野时,耶和华用一条铜蛇治愈大毒蛇的毒液,它在新约圣经中仍然预示着十字架上的基督。 世界上还有不少具代表性的蛇形图腾,如自绕一圈叼著自己尾巴的“衔尾蛇”图案,是现代数学概念无穷的原型。另外,基督教普遍认为“衔尾蛇”是整个物质世界的边境与限界,其“自我消减”的特性也象征着追随《传道书》中的传道者足迹,在转瞬即逝的世界里,一个短暂的有限的存在。却斯特顿在《永存者》中便以衔尾蛇作为“循环定律”的标志,是泛神论与神秘主义中“自我毁灭”的代表。衔尾蛇在匈牙利及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独神论派系教堂中,是一种重要的徽纹。东欧基督教有一个俗称拜蛇教的支派,信奉的就是衔尾蛇,并称其为“圣蛇”。而在诺斯底主义中,衔尾蛇则象征“无限”与及“世界之魂”。《哈利波特》一书中的学院史莱哲林的象征物也是蛇。
世界卫生组织旗帜上的图徽中亦有一条蛇,源自于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权杖,因为蛇类蜕皮重生的特性被视为“医学智慧”象征的体现,因此“蛇杖”象征“医学”;而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女儿许癸厄亚则是希腊的健康女神,手持一只药碗,碗上同样缠着一条长蛇,象征“药学”。
希腊神话中,有很多关于蛇的神祇及与蛇相关的故事。在神话世界中本来拥有颇高神格的厄客德娜,是一头上半身是妖艳女性,下半身却是大蛇的妖怪;宙斯的其中一个情妇拉弥亚也是一头半人半蛇的妖怪。大力士海格力斯的十二大伟迹中,其中一项是杀掉沼泽里的九头蛇;著名的蛇发女妖戈耳工及美杜莎等,都是以蛇为形象的妖怪。在神话中,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双眼能令看到她的生物石化,最后她被珀耳修斯取下首级献给女神雅典娜,雅典娜将其嵌在神盾埃癸斯中央,使神盾保持令对手石化的能力。这个传说常被后世创作所采用。此外,一些著名的传说生物如翼蜥、飞龙等都以蛇为形象原型。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地神话传说中的大海蛇,不管是北欧神话的耶梦加得、欧洲文化中的利维坦(有时形象是大蛇)、海德拉,还是日本的八岐大蛇,都被视为当地的水神,它们发怒时会引发泛滥、海啸等灾难,所以是各地人民又敬又畏的对象。
埃及以埃及眼镜蛇为崇拜对象,许多古埃及神明的形象都有眼镜蛇的特征,又或曾蓄养眼镜蛇;埃及神话中的瓦吉特,正是以蛇为形象的神明。古罗马击败古埃及后,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曾引宠物眼镜蛇以咬腕自尽,也是西方文化所津津乐道的故事。另外,在很多西非的宗教里,蛇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半神艾度斐度的形象,正是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大蛇。衔尾蛇的标志还见于非洲丰族及达荷美族的圣像,成为当地信仰中彩虹蛇的具体形象。蛇神中亦有代表邪恶形象的阿佩普。
印第安人膜拜美洲沙漠里的响尾蛇,都将蛇视为神的化身而受尊崇。墨西哥国徽上的图案,是一只嘴里叼著蛇的雄鹰。而在中美洲地区(如墨西哥),当地的阿兹特克族群所信奉的羽蛇神(即魁札尔科亚特尔),字义为“长著羽翼的蛇”,是当地相当重要的神明。
东南亚许多地方有多头巨蛇的雕塑,似凶又似吉。
中国人对蛇的感觉,无论是喜庆味道的”金蛇狂舞“还是恐惧忧虑的”杯弓蛇影“,总有些怪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