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星期日

停火命令與國際調停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回到南京

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迎來了民族的解放,但也陷入新的政治危機。國共兩黨對戰後國家前途的追求完全不同。中華民國政府主張以憲政統一全國,推進政治現代化、軍隊國家化。而中共實質是共產幽靈在中國借屍還魂的產物,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幌子,堅持以槍杆子建立其所謂「無產階級專政」的一黨專政體制。所以「軍隊國家化」對中共來說是根本不能接受的。

受中共「紅色中國」宣傳的影響,部分駐華記者、斯諾一類的紅色作家以及所謂「中國通」學者認為,中共代表著貧苦農民的改革力量,而國民政府腐敗無能、脫離民意。彼時美國政界與輿論對中共及中國局勢的理解相當偏頗。所以,美國政府希望通過調停來解決不可避免的衝突。對蔣中正和國民政府帶有強烈偏見的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1945年底抵華,擔任國共談判的主要斡旋者,但偏袒中共,而對蔣介石領導的政府缺乏信任。

              馬歇爾被中共忽悠 大幅度裁撤國軍 共軍悄悄發展壯大

1946年秋,戰事緊張,國際社會普遍呼籲和平。11月8日,蔣介石以中華民國政府主席身份宣布全國停火,表明中華民國爭取和平的願望和努力,並友好回應美國的勸和。此舉也向國際社會展示國府的誠意與理性,盼藉此維持美國支持並爭取談判主動。然而,本質上的根本對立是無法調和的,中共雖口頭響應,但絕不會放棄實現其所謂的「共產主義」理想。戰火再起!

在整個調停過程中,馬歇爾希望雙方「軍隊國家化」,但在實際過程中對中共寬容,卻對國府施加巨大壓力。他相信政治協商可化解軍事對抗,卻不理解意識形態的根本衝突。蔣介石雖屢次妥協,但無法在國家統一與主權問題上讓步。所以停火命令也不能最終執行。

這場調停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轉折點。馬歇爾和美國政府的政策誤判,導致美國在關鍵階段減少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援助,削弱了國府在抗共戰爭中的戰略優勢。對其後的局勢惡化,和1949年國民政府退據台灣,有直接的關係。

1946年11月8日的停火命令,顯示了蔣公和國民政府爭取和平的最後一次努力,也反映出美國對中國命運的深遠影響。它給世人以啟示:外力的調停若缺乏對現實與價值差異的清晰認知,往往難以達成目標,甚至事與願違!

停火命令是蔣公忍辱負重表達的善意,而偏差的調停是歷史悲劇的引信!



  中華民國公民聯盟 民國114年11月8日

            聯絡我們:zhhminguo@gmail.c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停火命令與國際調停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回到南京 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迎來了民族的解放,但也陷入新的政治危機。國共兩黨對戰後國家前途的追求完全不同。中華民國政府主張以憲政統一全國,推進政治現代化、軍隊國家化。而中共實質是共產幽靈在中國借屍還魂的產物,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幌子,堅持以槍杆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