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統治的七十多年裡,以言治罪,血腥殺害了無數有識之士和普通民眾。大部分受害者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僅有不多的犧牲者,還能讓後世的人們緬懷和追思。也足以彰顯中共罄竹難書的罪行一角。四月這個月份就有許多犧牲者,其中林昭是“以信仰與意志,抗爭八年!以血代墨,書寫幾十萬字為自由吶喊!”最後被槍決的,為真理與自由獻身的志士!血灑祭壇的殉道者!
4.29 1968
林昭與星火
(網文選摘)
為真理與自由獻身的志士
血灑祭壇的殉道者
一、林昭的生平
林昭,原名彭令昭,1932年出生於蘇州一個官吏家庭。父親彭國彥,早年留學英國。1922年考入東南大學,主修政治經濟。民國時期從政為官,1928年在國民政府舉辦的第一屆縣長考試中獲第一名,被任命為蘇州吳縣縣長。他一生清廉耿直,潔身自好。母親許憲民在抗戰期間曾坐過牢,解放後曾任蘇州市民革委員、和政協委員。林昭的大舅許金元是早期共產黨人,在四·一二事變中被殺。
林昭早年就讀蘇州景海女中,這是一所教會學校。在學期間,她每星期日都去教堂做禮拜,不久,從一位美國傳教士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但在政治上,她自幼深受其母和大舅的影響,其妹彭令范說她有「家傳的政治基因」。在讀中學時她就參加了左傾的、類似中共的外圍組織的「大眾讀書會」和「大地圖書館」,讀過許多西方政治哲學方面,包括馬列和毛澤東的書籍,甚至還做過幾天中共地下黨員,抨擊國民黨統治。1948年,為追求政治進步,她寧肯不去美國留學,跳窗從家裡出逃,隨之考入中共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她滿懷希望地迎來1949年,同年參加土改工作隊到蘇南農村。
1954年,她以江蘇省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深受古典文學教授游國恩的賞識,建議她改為文學專業。因為她的文學才華,不久任校刊編輯,負責副刊「未名湖」。1955年春,她參加北大詩社,任《北大詩刊》編輯。1956年秋,《北大詩刊》
停辦後,她成為綜合性學生文藝刊物《紅樓》的編委會成員之一。《紅樓》第二期的責任編輯是林昭和張元勛。
1957年秋,張元勛、林昭等人被打成右派分子,林昭以死抗爭,
當時蘭州大學的張春元和顧雁等人,籌辦了針砭時弊的油印刊物《星火》。林昭的長詩《海鷗之歌》和《普羅米修斯受難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發表。林昭不顧自己的處境,為大躍進等原因造成的大饑荒憂心如焚,她堅持說出真相,並給領導人寫信,試圖以微弱的力量阻止悲劇的蔓延,不久,凡涉及《星火》的人員共30多人,皆遭逮捕。1960年10月,林昭在蘇州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獄。父親因此而服藥自殺。
1962年3月,林昭得以保外就醫,回蘇州後結識了黃政,兩人共同起草了中國改革方案。在此期間她還委託朋友,將「我們是無罪的」、「給北大校長陸平的信」等文章帶到海外發表。1962年12月,林昭再次被投入監牢。在獄中她曾多次絕食、自殺,並分別兩次給當時的上海市長柯慶施、《人民日報》寫信,反映案情並表達政治見解,但都沒有迴音。林昭在獄中,沒有筆和紙,她就用自己的血在白色被單上寫作(有二十萬字之多)。由於林昭拒絕違心地服從,被獄卒視為表現惡劣,遭受殘酷的虐待。
1965年3月23日,林昭開始書寫「告人類」一文。1965年5月31日,開庭審判,林昭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林昭隨後血書「判決後的申明」。1965年下半年,第三次給《人民日報》寫信。對於自己的結局,林昭早有預感,並且做好了心理準備。1965年5月6日,七年刑滿釋放的張元勛來到上海提籃橋監獄看望她。她說:「頂多也就是死!他們殺機已定,哀求之與痛斥之,其結果完全相同。」
1968年,當她被折磨得只剩下不到70磅,
這個懼怕活著的,更恐懼死後的林昭。林昭墓地成为戒备森严的“国安重地”。当地警方在墓地周围安装大量摄像头,严密监控前来拜谒的人士。许多在林昭忌日前去拜谒的人士,都遭到警方暴力拦阻、殴打乃至拘押。
林昭生为“异民”,死为“异鬼”,中共不能让她活着,死后亦不让她安眠。
中華民國公民聯盟成員胡福慶2012年在上海曾參與組織部分維權人士前往林昭募祭奠。
2012年5月3日:上海訪民一行王扣瑪、鄭培培、陳啟勇、李惠芳、徐秋琴、沈永梅、孔玲珍、石萍、陳春芳、鄭建明、李衛青、馮國偉、週妙如、徐順福、王美莉、徐瑋、李玲珍、週榮妹、袁關芬、施亞萍、王承偉、陶建國、張瑜、胡福慶、孫紅箏、範詩銘、朱黎斌等27人,前往蘇州林昭墓祭奠!
2012年5月3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