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紀念蔣公蔣中正逝世50周年(2)

 紀念蔣公蔣中正逝世50周年(網文選錄及簡評)197545日午2350分,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在台灣台北市士林區士林官邸「因心臟病突發、急救無效」而病逝,享壽88歲(87周歲)


中正與中國(蔣中正簡歷)

在台湾的歲月

1114日,蔣自台北飛到重慶。1129日,主持軍事會議,指示重慶外圍作戰計劃,入夜林園行邸已聞槍聲,兵工廠爆炸,始至白市驛機場;翌日晨飛抵成都,重慶於同日下午陷落。127日,蔣指示閻錫山作好當晚離開成都之準備。蔣立即決定國府遷移台北,指示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是晚,行政院舉行會議,通過國府遷設台北,隨即發布「總統令」:「政府遷設台北,並在西昌設大本營,統率陸海空軍在大陸指揮作戰。此令。」四川軍人劉文輝、鄧錫侯等,與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密謀,欲扣留蔣。蔣1210日從成都飛抵台灣,稱要「反共復國」、「光復大陸」,以「三民主義建設台灣」。

至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復職。此後,他在台灣延續統治,直至1975年過世。

在中晚年,除特殊情況外,蔣基本上不飲酒,不吸煙,勵行規則刻板之生活。蔣還專門成立「敵後工作委員會」和「大陸遊擊總指揮部」來具體負責向中國大陸騷擾浸透。生活幾近吝嗇,吃過的蘋果也要清點;一件衣服通常穿56年,且平時不穿高級衣料,除個別出訪場合外,拒穿西裝;蔣受基督教義吸引是因為它強調將道德思想轉化為行動,此一點和儒家學說相符。

朝鮮戰爭爆發後,蔣成立中央改造委員會;蔣似乎認為在日後或身後多年可以帶來一個多黨但嚴格控制之代議制社會,令社會安定和民眾幸福。

蔣在台灣總結在大陸垮台之教訓,與副總統陳誠推行減租、公地放領和徵收地主多餘土地放給佃農等政策,竭力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穩定財政經濟;同時大力「改造」中國國民黨,加強統治。蔣想辦法使李宗仁回到台灣辭職,可是李宗仁也用各種辦法來搪塞,一直滯留國外。194911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鑒於中國西南地區戰況艱危,決議先設法促請李宗仁回四川視事,否則即請蔣復職。

1950228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在台北賓館召開,對復職事做最後討論;蔣在會中說,過去一年來,他健康表面上看似一如往昔,但記憶力已大不如前。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央監察委員、中央政治委員、中央非常委員,均應邀出席,一致要求蔣復職;蔣為順應輿情,乃於31日在台北復行視事。

蔣中正「復行視事」後,在國防外交上,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爭取外援、鞏固臺灣,並維持中華民國政府作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的地位。1950年韓戰爆發,提供國際情勢的轉機,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積極協助臺灣免於中共的武力威脅。1954年底兩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在國共對峙局勢緊張的時代背景下,臺灣實行威權體制,陳誠於1949519日發布「臺灣省戒嚴令」,隔日起全面實施(臨時)戒嚴,雖使日後臺灣社會得以穩定,長期戒嚴期間屢發生冤錯假案,甚而以政治案件剷除異己。反對者常被以「共黨」、「匪諜」或「台獨叛亂」之名,遭到情治機關刑訊或懲處,如1955年孫立人將軍被構陷涉及下屬郭廷亮匪諜案,遭軟禁家中長達三十三年;1960年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以「涉嫌叛亂」為由拘捕《自由中國》雜誌發行人雷震等人;1964年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人因共同起草《臺灣自救運動宣言》而遭逮捕等。為追求基本人權及公民政治權利的落實,許多人透過體制內及體制外的抗爭,終致成就現今民主自由法治之成果。


中共軍隊持續侵擾中國大陸沿海的國軍據點。19541955之間爆發第一次臺海危機,國軍在美國協助下進行大陳島撤退。1958年中共對金門發動攻擊,引發著名的「八二三砲戰」。在美國的支援下,中華民國透過火力強勢反擊加上制空權的取得,使共軍攻勢受挫,臺海安全最終成功保衛。冷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自由國家無法隨意入境中國大陸,臺灣成為瞭解、研究中國的重要管道之一。

 

19496月來台後,蔣提出「一年反攻,三年成功」或者「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

19496月,行政院宣布對遼河至閩江沿岸領海對實施軍事封鎖的政策,次年擴大封鎖至廣東;1950年代貫徹領海關閉政策之餘,蔣令海空軍延伸至公海截扣多艘外國商船並沒收船貨,如19531954年的波蘭籍普拉沙號油輪 、高瓦德總統號貨輪、蘇聯籍陶普斯號油輪等,而在聯合國組織引發國際爭議。蔣下令「此乃俄共資匪物資十年來第一次之截獲,亦為對第一次俄寇侵華之報復行動也」。部分蘇聯籍船員被無限期扣留,二死一自殺,中國籍船員被拘禁於綠島,其間有被槍決與傷病而死者,最後倖存者至1988年蔣經國總統逝世後,由李登輝總統釋放返國。



1950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蔣憑台灣之戰略地位,重新得到美國支持和庇護。蔣認為朝鮮戰爭是反攻好機會,數度遊說美國援華,開闢第二戰場,或由李彌率領的滇緬游擊隊反攻雲南。195412月,和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蔣不斷宣稱要「反攻大陸」的理念,拒絕中共提出之兩黨協商和平解放台灣之建議;也反對「台灣獨立」和「國際託管」等種種「兩個中國」論調,表示「中國事可由中國人自己解決」,堅持一個中國立場,抵制美國、日本等勢力覬覦台灣。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蔣很多活動都以實現其既定之政治目標為出發點,因此,他之文化觀念具有強烈政治性質;只有透過政治帷幕,深窺其文化意義,才能深入了解現代中國歷史行程中出現之蔣現象,作出科學之評估。

1949年陳誠就任臺灣省主席之初就看到臺灣財經問題的癥結,包括低估臺幣的匯率,臺灣省代墊中央政府在臺支付款項等不當政策,造成嚴重通貨膨脹。1949年中推行新臺幣改革,以中央銀行撥還臺灣銀行的黃金(還臺灣省的代墊款)作準備,同時切斷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匯兌關係,以緩和臺灣財經惡化。但仍須等到1950年韓戰爆發,美援大規模援臺,經濟情況才有結構性的改善。為妥善運用美援,1953年開始第一期經濟建設計畫,提高進口關稅、限制進口,並扶植本土公、民營企業替代進口商品,先自給自足,再轉推動外銷。期間參考美國建議,推動十九項財經改革,透過租稅優惠,實施「獎勵投資條例」,設置加工出口區,吸引投資並增加就業機會。至1972年共完成五期經濟建設計畫(一期4年)。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在美援的支持下,政府展開相關的經濟建設與改革,如推動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有助改善農業經濟的狀態。之後再導引農業的資源來協助工業的發展。

 

「三七五減租」是規定佃農向地主繳納的地租租額,不得超過作物全年收穫量之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耕者有其田」是由政府徵收私有耕地轉賣給承租的佃農。另外還有「公地放領」,將公有出租耕地出售給現耕佃農。這一系列措施推行之後,大幅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及改變原有農業權力結構。而政府透過「肥料換穀」等政策,也取得更多的農業資源。

 

另一方面,對於失去土地的地主,政府以七成的實物債券,以及三成的臺泥、臺紙、工礦、農林四家公營公司股票給予補償。這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政策,促使農業生產力復甦,也讓土地資本在之後投入工業生產,奠定196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工業起飛的基礎。


在文化教育上,遷臺初期,蔣中正有感於臺北文教設施缺乏,並為推動民生主義文化建設,指示規劃設立「南海學園」,內有歷史博物館、藝術教育館、科學教育館、中央圖書館、教育資料館、教育廣播電臺等社教機構。而後,為反制中共在中國大陸掀起之文化大革命,蔣倡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舉凡整理、編印古籍,譯介西方名著,訂定「國民生活須知」、「國民禮儀範例」等工作,影響深遠。

1960年代中期,隨著臺灣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只有六年的基本國民教育已顯不足;加上二次大戰後,世界各國大多已延長國民義務教育的年限,為了促進國家發展及提升國民整體素質,蔣中正總統在1967年的國家安全會議上,拍板定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並在1968年一月正式公布《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將九年國民教育分成兩個階段,原本六年的國民學校改為國民小學,原本三年的初中則改稱為國民中學,國小畢業後可直升國中就讀,不用再經過升學考試。然而九年國教從定案到實施僅約一年,時間過於倉促,無論校舍建築或師資教材都未能及時配合,影響實施初期的教育品質。儘管如此,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臺灣人民教育水準,也奠定了臺灣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的人力資源基礎。

1967728日,台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發起大會,蔣任會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隨即推行。蔣緊密地連接政治與文化。

197110月,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接著出現一連串邦交國斷交的骨牌效應,使中華民國國際處境日益艱難。


(蔣中正簽署聯合國憲章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簡析仇蔣污蔣去蔣的綠色永嘆調》

中華民國公民聯盟 總協 林牧晨 2025年2月28日,賴清德首度以總統身份,出席「 二二八事件78周年中樞紀念儀式」。他指出, 中國沒有放棄武力并吞台灣,他會團結台灣, 守護民主自由憲政體制,不容侵略并吞, 不容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重演。賴清德認為, 1947年二二八事件是已故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