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蔣公蔣中正逝世50周年(網文選錄及簡評)1975年4月5日午
中正與中國(蔣中正的最後歲月)
蔣公逝世之前的傷病
1969年9月16日,一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開會後下陽明山急馳,蔣車隊緊急剎車,導致蔣伉儷遭遇車禍均受傷;隔月健檢時發現蔣胸腔遭撞擊致心臟瓣膜受傷,健康狀況從此欠佳。1972年3月,蔣因前列腺肥大做手術。後轉為前列腺宿疾。從此,蔣健康一蹶不振。1975年1月初,蔣病情仍無好轉,高燒不退。1月9日,蔣於病中手書「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1975年3月29日透過秦孝儀紀錄留下遺囑。去世時由妻子宋美齡及五院院長簽字見證。
蔣公逝世後之哀榮
1975年4月5日清明節,晚上8時原已就寢,不意忽發生突發性心臟病,雖經急救,終於回天乏術,於晚上11時50分與世長辭。最後不幸在台北市市郊士林官邸逝世,享壽88歲。宋美齡及蔣經國和蔣孝武、蔣孝勇等家屬隨侍在側。
4月10日上午7時起,民眾開始進入紀念館瞻仰遺容,第一天即有28萬人之眾。全國同胞及海外回國僑胞每日至靈前致敬者數十萬人。國父紀念館蔣靈堂於4月10日上午7時至4月14日午夜11時50分止,供民眾前往瞻仰遺容,據統計在此期間前往瞻仰之中外人士,多達250萬人。
蔣奉厝大典於4月16日舉行。9時30分,在二十一響喪炮聲中啟靈,中央大員及外國特使團團員等2,000餘人執紼終點,宋美齡率家屬答謝;文武官員分別登車護送靈車,至慈湖行館安厝,沿途恭行路祭之民眾密密延綿。其子蔣經國靈櫬暫厝桃園縣大溪頭寮賓館,「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
蔣去世後,慈湖及中正紀念堂設中華民國三軍儀隊站崗,定每年民族掃墓節(清明節,於1972年起為國定假日)為「蔣總統逝世紀念日(後為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當時政府規定行文必須挪抬稱他為「蔣公」,以示對蔣崇敬之意。
國際政要評價蔣公
第37任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於1975年4月6日發表聲明稱:「蔣總統為美國戰時一位偉大的盟友及一位英勇的領袖。我們於一九五三年初次會晤之後,這些年來,我即認識並敬仰蔣總統為一位政治家及友人。我發現他是一位睿智、有大勇的人,他堅定的獻身於他所堅信的原則。……」前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談話於1975年4月6日稱:「蔣總統的去世,使我們在自由世界的人,失去了一位具有超然勇氣的領袖。他是一位始終忠於朋友和原則的偉人。……」他於同年4月16日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大教堂蔣追思禮拜中悼辭〈蔣總統——自由的衛士〉稱:「……蔣總統八歲喪父,由他母親獨負教養之責。他常常回憶慈母的訓誡:『我所為你祈禱的,祇要你能忠愛國家,並保存祖先的好名譽。』他養成一種牢不可破的道德觀念,責任感和以堅忍精神應付艱難的能力,應該歸功於他的母親。……在開羅會議完畢後,我聽到羅斯福總統頌揚蔣委員長是一位大勇和具有遠見的人,而對現在與未來的種種問題,了解非常深刻。……蔣總統了解,人類的自由乃是建立現代國家的基石,正如他了解在較大的國際關係領域中,有了自由就無戰爭的危險,而且有更大的和平可能。他曾寫道:『如果在我死的時候我仍然是一位獨裁者,我當然會與所有的獨裁者一樣,被人們所遺忘。在另一方面,如果我能為一個民主政府奠定真正的穩定基礎,我將永遠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誰能不相信他已在台灣奠定了為後世子孫所憑藉的自由基石?」第38任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發表聲明稱:「……蔣總統是一位堅決正直、大勇、和深具政治信念的人。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盟國領袖的辭世最遲者,各種職業與世界各地的人們,會記得他的崇高和對他信仰的主義之獻身。……」4月15日,美國副總統洛克斐勒率團抵台時發表書面聲明:「……美國人民將長遠銘記蔣總統的果斷、大勇和愛國情操,以及他在二次大戰期間,身為同盟戰友對盟國目標的貢獻。」
1975年4月6日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表示:「我們失去了一位偉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們所受到的待遇,我們不可能忘記蔣先生為日本所出的力。雖然日本軍方在中國造成了一場風暴,但是他把日本人遣送回國,不把任何人當作戰犯。他反對蘇俄分裂日本,並運用他的力量,保存了我們的天皇制度。他協助日本戰後的混亂,並協助日本奠下復興的基礎。」內閣官房長官井出一太郎代表日本政府發表一個「非官方」談話稱讚蔣:「在激動歷史的轉變中的日本國民之間所熟知而且親密的人士,他是現代中國歷史上的人物……確信必將留住人們的記憶里……蔣總統是再造日本的大恩人,蔣介石以德報怨的對日政策,加速了日本戰後重建與復興。蔣總統的逝世對日本國民有如晴天霹靂,有良知的日本國民莫不悲痛萬分」。同日,前首相佐藤榮作談話稱:「日本將永遠難忘蔣總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給予日本的大恩大德。最令日本人難忘的一件事就是,蔣總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日本以德報怨的恩惠。」接著,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也以自由民主黨總裁名義發唁電給蔣經國。4月7日,自民黨幹事會決定派遣前日本首相佐藤榮作為「自民黨總裁代理」名義前往台灣弔喪。消息發表後,立刻引起中國大陸方面強烈譴責。中國大陸對日本政府兩面討好作風反應極大,認為「在此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正在交涉締約的階段,日本政府此舉,實是給日後的中日友好關係予以惡劣的影響」。三木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後,「為了不加深對中國方面的刺激」,改變主張,認為最好以私人名義前往弔唁。結果,在自民黨會議上,佐藤榮作以自民黨「友人代表」出席蔣喪禮。其餘出席者尚有其兄岸信介、眾議員石原慎太郎等人。日本全國各報都以第一版頭條新聞刊登蔣去世消息及其遺像。《朝日新聞》社論說:「蔣介石氏是近代中國所產生的英雄,蔣氏的光榮在領導對日抗戰勝利時達到了頂峰,並且由於蔣氏的以德報怨的布告,使得日本的二百萬軍隊能夠生還故國,是日本國民所無法忘懷的事……」,蔣經國上台以後將可能是一種「現實、合理路線性濃厚的融和政策」。《產經新聞》說在「蔣經國時代」來了以後,台灣和日本的關係不可能有所變化。《產經新聞》和《讀賣新聞》也都強調蔣的「以德報怨」和「革命的精神」。
4月6日,大韓民國總統朴正熙發表特別聲明:「蔣總統不但對導致二次大戰盟國勝利有偉大的貢獻,而且對韓國的獨立運動,也曾予積極的支持。蔣總統對二次大戰後為奠定世界和平和秩序的基礎,貢獻尤多。他的這些無法數計勛業,將永為韓國人民所難忘……」並發表悼辭稱:「……本人和韓國同胞暨全世界所有崇仰其勛業的人們,敬向蔣總統歷盡艱困,而仍固守信仰,堅毅不拔的精神致最崇高的敬禮。……」,並派出總理金鍾泌來台弔唁。韓國媒體亦大篇幅報導。4月8日,英文《韓國時報》社論稱:「……這位已故中國政治家,在我國悲劇殖民時代中對我們愛國志士不斷予以援助,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促使韓國人民恢復國家的獨立。……自從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蔣總統創造新的社會風氣。因此,目前自由中國人民享受繁榮的經濟,其經濟體系比遷台時擴大為十倍,國民所得在七百美元以上……自由中國人民預期在今後五年內,將使他們的國家在經濟上趨於先進國家之林。蔣總統在韓國歷史黑暗期間,援助韓國獨立鬥士,並予以庇護,此一歷史事實,韓國全體人民將沒齒難忘。我們愛國志士在蔣公鼓勵和保護下,能在國外對國內的殖民統治者鬥爭。由於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的明白規定,蔣委員長促使世界各國承認獨立韓國的歷史正當主張。在他領導之下,中華民國與新建立的大韓民國維持友好關係,尤其在國際政治方面更如此。……」同日,韓國英文《前鋒報》社論稱:「……由於蔣總統的革命背景和歷史遠見,對過去殖民的韓國表示特別同情,並對韓國人民為國家獨立奮鬥予以友愛的協助。蔣公逝世,我們感到更為悲痛,因為他和中國在遭逢災難的時期,尤對流亡的韓國臨時政府如此關切。蔣公要在開羅宣言中規定韓國獲得解放成為獨立國家,因此該宣言允許韓國在『適當時機』內予以獨立。」4月11日,韓國總理金鐘泌談話稱:「蔣總統對韓國獨立建國的支持與貢獻,載於韓國史冊,韓國國民將永誌不忘他的恩德。……」
日本建立中正神社,以蔣為主神,是附屬於愛知縣額田郡幸田町貴嶺宮的攝末社。
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蔣介石大道亦設有蔣銅像。
蔣宋美齡承丈夫遺志
1975年,蔣中正過世後,宋美齡孀居美國,這時她已八十高齡,但仍堅持繼承丈夫的遺志,在海外團結僑民。在任何公開集會,她都一直堅持表達:台灣是中國大陸人民自由的希望,更是亞洲的自由燈塔。
1981年5月底,宋慶齡於中國去世,中共駐美國大使館曾向宋美齡發訃聞,希望她到北京祭拜,但遭她嚴詞拒絕。隔年7月,中共統戰部長廖承志致信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呼籲兩岸展開和談,這時宋美齡發表「給廖承志公開函」,支持蔣經國的三不政策,在開頭她聲明:「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乃是表達我中華民國、中華民族及中國國民黨浩然正氣使之然也!同時她也呼籲廖承志,應繼承父親廖仲愷的遺志,退出中共。
1986年,高齡近九十歲的宋美齡返台,出席蔣公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對著在場的數萬群眾發表了人生最後一場大型公眾演說「我將再起」,希望在場的國民黨員及群眾們,能讓三民主義的光輝普照大陸,她引用丈夫蔣中正生前的遺願,說道:
我們建設台灣,是要以台灣作為一個反共復國的基地來建設,作為一個遠東反共中心堡壘來建設;建設台灣的目的,乃在於全國、在於亞洲、在於全世界的人類。其空間的範圍,固然不限於台灣,時間的範圍,也不限於目前。大家必須深切明瞭台灣建設之遠大的目的,和永久的意義,那才能克服一切所有的艱難與挫折。先總統和美齡,都深深認定中華民族有其必能生存復興的力量。先總統稱之為「實踐歷史使命的力量」,美齡認為這種浩大潛力,足以使我們國家民族於痛深創鉅之後恢復元氣。這種力量來自上下五千年悠久優越之文化與道德的陶冶所成,而且波瀾壯闊,永不消滅。
宋美齡女士於2003年10月23日於紐約曼哈頓寓所逝世,享嵩壽105歲,是二戰參戰國各國元首的第一夫人中最長壽的一位。而她一生的事迹,與丈夫蔣中正「中美相敬」的故事,也將永久留存於歷史。
中共仇蔣污蔣
1975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華社以「蔣介石死了」為題報道蔣中正去世,以極小的篇幅刊登在《人民日報》4月7日第四版下角: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訊: 台北消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四月五日在台北病死。據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四月六日報道,蔣介石死後,蔣幫由偽「副總統」嚴家淦接任偽「總統」,以繼續維持其對台灣人民的反動統治。蔣介石自從一九二七年背叛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以來,一直作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代表,堅持反共反人民,獨裁賣國。他雙手沾滿了中國革命人民的鮮血。但是他的血腥統治始終未能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在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武裝鬥爭,終於推翻了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蔣介石逃到台灣後,在美帝國主義的庇護下苟延殘喘,繼續堅持與人民為敵。------
台灣綠獨去蔣化
在台灣,隨著1987年解除戒嚴後政治民主化,
2018年,反蔣團體為紀念二二八事件71周年及對蔣的不滿,到桃園慈湖陵寢潑灑紅漆。近年來還不斷有人企圖拆毀蔣中正紀念堂和慈湖陵寢。
1.還歷史真相,重新認識中華民國的偉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由此也就一竿子到底否定了中共政權的合法性,確定了結束中共專制黨朝的目標。
2.充分肯定中華民國憲法,並將其視為未來民主政權機構遵循運用的根本大法。
3.否定了中共建黨之後全部歷史的價值,將其歸入類同滿清蒙元的反動罪惡政權之列。決不容專制勢力有死灰復燃之機會。
4.確定孫文共和國國父的地位,確定蔣中正共和國捍衛者、民族英雄的地位。以此象徵國家道統之確立。
5.有中華民國豐厚歷史借鑒,未來光復革命的各階段目標路線將有跡可循。
6.繼承民國道統,亦即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吸納世界先進文化,融合為以三民主義為內核的民國文化。
7.承接民國紀元,即1912年1月1日為建國日、為民國---共和時代之起點。
8.中華民國國旗的主要元素-----青天白日徽,亦即中華民國國徽,永不變更。
長久以來,海峽兩岸一大奇觀是敵對的雙方都尊孫文。其中奧秘無非就是當年孫文容共之策讓中共獲得生髮之機遇。但實際上孫文並不贊同共產主義---階級鬥爭--階級專政等共產黨教義,只不過是當年孫文面對困局的權宜之計而已。孫文後來選擇蔣中正為肱骨,其主要原因之一恰恰是蔣中正早已看穿了共產黨的邪惡。
蔣中正一生風起雲湧,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反共。雖然回首那一系列的驚濤駭浪,蔣中正的反共大計竟然勝少敗多,但他的堅持不僅維繫了民國命脈,而且實為世界反共史冊中無與倫比的復興基地和鐵血坐標。環顧現今世界,曾經光芒萬丈的民主國家紛紛陷落於共產邪教及其衍生物猖狂肆虐的泥淖而幾乎束手無策,若有蔣中正再現,應能為蕩滌左瘋邪門歪道注入強大的洪流!
反共民國派尊崇蔣中正為偉人,並非視之為完人,並非無視他的缺點錯誤,而是公正的評價蔣公這位中流砥柱式的歷史人物,以此釐清中華民國最艱險的那漫長經歷,從而尋出未來必經的關隘通道。
======================================================
舊詩一首
中正吟(林牧晨,2008,戊子清明)
早年習武渡東瀛, 同盟血誓反清庭,投身革命為共和, 光復浙江始帶兵。
永豐艦上護領袖, 黃埔校園練新軍,平叛東征卓戰果, 功畢北伐一統成。
清黨剿匪施訓政, 攘外安內勢逼人,外賊入侵家賊亂, 河山萬里陷胡塵。
容共聯俄盟英美, 抗日救亡苦經營,民主政治維民氣, 青壯報國勇獻身。
十大會戰破敵膽, 路通緬印復遠征,廢除舊約立新約, 開羅會談謀和平。
巨雷一聲寇旗倒, 八年苦戰難收成,亂黨得勢趁潮起, 貪官逐利敗軍魂。
中原易幟裂疆土, 刀斧浴血鎮蒼生,綠島孤懸白日徽, 青天碧海夜夜心。
戒嚴備戰無懈怠, 獨立自主國脈存,反共復國志彌堅, 可憐勢去不由人。
兵敗權失莫談勇, 劍上血痕隱冤魂,功傾中華罪在身, 蓋棺未必有定論。
光陰似箭逼人生, 三十三春復清明,大中至正為自由, 公評不在仇與恩。
慈湖雲影慈庵夢, 兩地相思一樣情,遺民淚盡紅朝苦, 始覺蔣公是偉人。
雪竇山松玉山雪, 日月潭水武嶺風,沙漠自有甘泉湧, 長潤清玉在石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