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陳水扁上台後,民進黨公開淡化「中華民國」的國家敘事,而強化「台灣」作為政治實體的概念。隨著「中華民國」敘事的逐步削弱,台灣當局在政治與文化上,事實上將中國的正朔拱手讓給中共。在教育層面,教材大幅刪減中國歷史內容,尤其是近現代史中「中華民國」的敘事。
於是到了現在,儘管總統的就職典禮還是對著孫中山的畫像舉行,但許多年輕人卻不知道孫中山是誰!
但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中,依然有莘莘學子穿透謊言和彌彰,尋求到真相!向各位堅持民國道路的同仁介紹一位台灣花蓮的高中生:陳泰佑。在慶祝中華民國114年國慶的時候,他以一篇被遺忘的舊文言簡意賅的介紹了他眼中的孫中山。希望更多的台灣年輕人像他一樣知道:孫中山是誰?
孫中山是誰?
陳泰佑
「用革命的主義,來救中國!」
———孫文
他首倡革命、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是國民黨永遠的總理、深受舉國景仰。
他奔走世界、串連全球華人力量、創建亞洲首個民主共和國的成就,至今也為世人尊崇。
孫先生辭世百年後,其理念仍形塑著我們的政治與法律體制,身影更充斥在我們生活中。
回顧百餘年前,孫中山先生倡言民族主義,目的是團結國人、鼓舞自信,並追求國際上、民族間的「平等、尊嚴與安全」;歷經百年變遷,我們對民族主義利弊有更深理解,人們認同也趨於多元,但對「平等、尊嚴與安全」的追求,仍是不分黨派的共識。
孫中山先生普及民權思想、堅持「主權在民」、推翻極權的傳統帝制想像,才能讓民主自由理念能寫入《中華民國憲法》,並在動員戡亂落幕後,在台灣締造舉世稱頌的民主奇蹟。
今天台灣是亞洲最民主自由的社會,要感謝好幾個世代民主鬥士的努力奮鬥,但追本溯源,絕不能忘卻孫中山先生一生奔走、播下的理念種子。
孫先生著述民生主義、擘畫建國大綱,替後世政治領袖樹立「以民為本」的責任倫理、福國利民的政策藍圖,特別是對資本主義流弊的提醒,讓我國在追求經濟建設、自由貿易以外,同步推動國民教育、全民健保與社福制度,照顧每一位國民的基本需求。
面對歷史,革命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功績,而是一群人的努力:有如黃興的驍勇、宋教仁的謀略、胡漢民的才幹,以及秋瑾、羅福星等無數壯烈犧牲的烈士,共同打下偉業。
正是孫中山在亂世中的冷靜思索、在全球奔走倡議的共和理念,鼓舞了無數華僑捐輸、無數青年加入,才得以凝聚各路英雄志士的力量、掀起這浩浩湯湯的時代巨浪。
正是前述這些理念,引領著日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形構、定義了我國的「國格」,讓我們得以打造出舉世稱羨的台灣奇蹟。
這,就是我們敬稱「國父」的真意。
國父生於廣東、在夏威夷成長,他面對當年中國的屈辱苦難,從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理念,構思三民主義、創建中華民國。
孫中山先生辭世百年後的今天,地緣動盪加劇、價值衝突再現,更讓人追緬國父生於危局、為民奮鬥、波瀾壯闊的一生;感佩其跨越東西方、替時代求解的視野,而回顧其畢生倡議的「民主自由」理念、對照中華民國在台行憲的發展軌跡,相信能凝聚全球華人,在全球價值衝突中看見:歷史正確的道路。
慶祝中華民國114年國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