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星期六

中華民國悲哀的一天

  ——雙堆集戰役爆發,「王師在陸」格局的終結 

1948年11月22日,是黃百韜將軍突圍失敗殉國的日子,也是淮海戰役關鍵—役——雙堆集戰役爆發。主戰場在安徽宿縣北部至靈璧、蒙城一線,共軍以數十萬兵力合圍國軍黃維第十二兵團。雙堆集地勢平坦,在隴海與津浦鐵路交會區北側,是蘇皖魯豫結合部的戰略樞紐,也是國軍南北交通的命脈。一旦失守,國軍便無法撤回長江防線、完成第二梯隊布防。國軍欲以徐蚌線固守,以黃百韜、黃維、杜聿明三大兵團形成「北防、東阻、南固」之格局,但黃百韜第七兵團在碾庄圩全軍覆沒後,使戰局驟變,黃維兵團布陣未成即被迫孤軍深入,在雙堆集被圍。國軍雖以空投補給,但天氣惡劣受阻,兵團陣地被分割成十餘孤點,儘管全軍將士浴血奮戰,鏖戰數十日後於12月中旬還是全線崩潰。此役決定了淮海戰役的敗局,也使國軍最具戰力的機械化主力覆滅,并丧失了重建華東、中原防線的可能。隨後杜聿明兵團於陳官莊失守,國軍在長江以北全線坍塌,再無可能整合兵力利用長江天險固守。

從歷史反思而言,雙堆集最深刻的意義在於:它徹終結了第一層次「王師在陸」「劃江而治」的格局。

若國府在東北失利後能參照八年抗戰經驗,果斷放棄華北、集中力量固守長江,歷史將走向另一軌跡。美蘇兩國內部當時都曾提出「南北中國分治」的設想,如同南北韓、東西德的格局。若能成功退守長江,以南方的經濟基礎與憲政制度為依託,南北中國必將在制度、經濟、治理層面展開競爭,其優劣十年內即可分明。在這種格局下,中華民國不僅能保存國力,而且具備條件在時機成熟時「揮師北上」,實現憲政中國的統一。

然而雙堆集的失敗,使長江以北數十萬精銳盡失,「王師在陸」第一層次格局「劃江而治」徹底破滅;淮海戰役的重創亦使第二層次「王師在陸」「島嶼堡壘 + 大陸游擊」格局難以形成,國府最終被迫退至島嶼防禦。此役不僅改變抗共戰爭走向,更使中華民國失去在大陸維持憲政與自由制度的最後機會,使中原大地淪於馬列政權七十餘年。

雙堆集既是軍事失敗,也是歷史轉折,令中華民國由統一國家跌入孤懸海上的自由堡壘,成為中華民族史上最深痛的遺憾之一。


中華民國公民聯盟 民國114年11月22日 
聯絡我們:zhhminguo@gmail.c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中華民國悲哀的一天

  ——雙堆集戰役爆發,「王師在陸」格局的終結  1948年11月22日,是黃百韜將軍突圍失敗殉國的日子,也是淮海戰役關鍵—役——雙堆集戰役爆發。主戰場在安徽宿縣北部至靈璧、蒙城一線,共軍以數十萬兵力合圍國軍黃維第十二兵團。雙堆集地勢平坦,在隴海與津浦鐵路交會區北側,是蘇皖魯豫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