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蔣公蔣中正逝世50周年(網文選錄及簡評)1975年4月5日午夜23時50分,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在台灣台北市士林區士林官邸「因心臟病突發、急救無效」而病逝,享壽88歲(87周歲)。
中正與中國(蔣中正簡歷)
在大陸的歲月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譜名周泰,學名志清,浙江奉化人,中華民國政治及軍事人物,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1908年,蔣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蔣奉陳其美委派,任敢死隊隊長,與王金髮等人率領隊員百餘人赴杭州,參加11月4日光復浙江之役。
1913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4年春,蔣奉命回中國組織反袁軍事活動。蔣奉孫令主持上海討袁軍事,自兼第一路司令,負攻取上海西部之責。
1918年,蔣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1920年任粵軍第二軍參謀長、前敵總指揮。
1920年,蔣與張靜江、戴季陶、陳果夫等在上海合股經營證券買賣,成為交易所「恆泰號」經紀人,理事長為虞洽卿。蔣曾以所獲部分資助粵軍及其他革命事業。蔣在證券起落中,經過一年時間,賺了一百萬元,為孫中山籌措一筆活動資金。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發動武裝,孫避往永豐艦,6月18日電蔣「盼速來」。6月29日,蔣抵廣東。蔣到孫身邊,蔣由是博得孫信任重用,政治聲譽提高。
1923年2月17日,孫特任蔣為大元帥行營參謀長。8月,蔣奉孫派率「孫逸仙博士代表」一行四人赴蘇聯學習考察,歷時三月余:蔣認為蘇聯沒有放棄其「侵略」之野心,認為蘇聯對中國之援助是別有用心;蔣還認為蘇維埃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與三民主義不相容,不能仿效。1924年1月24日,孫以大元帥名義委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5月3日,孫任命蔣為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0月,廣州發生商團事變,蔣承孫命率黃埔學生平叛。
1925年2月,蔣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8月24日,蔣當上廣州衛戍司令,一躍成為軍事實力首要人物。1926年5月,由於中共中央執行共產國際命令之妥協方針,蔣在中國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提出一系列限共防共之「整理黨務案」:規定中國共產黨員不能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執會主席,不允許中國國民党參加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共產黨員任職中國國民黨高級黨部執行委員不能超過1/3。6月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任命蔣為總司令,直到7月1日下北伐動員令,到7月9日在廣州舉行大規模誓師典禮。1928年北伐成功後,蔣先後兼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等職。
1927年3月,蔣下令取消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支持吳稚暉、張靜江等在上海召開中央監察委員會議,通過吳稚暉提出之《查辦共產黨案》。4月12日蔣以調解「工人內訌」為名,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
1927年11月蔣、桂實現聯合;12月10日,南京政府任命蔣為總司令。
1928年2月2日,蔣在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政委主席和軍委主席,從此黨政軍權再度集中於蔣。3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南京正式成立,以蔣為校長。3月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一三一次會議,推蔣為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後,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1928年6月15日,蔣以南京政府名義發表宣言,通告統一完成。7月6日,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在北京開會,到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報告祭」;8月9日,蔣派方本仁到奉天,勸張學良把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5]:470。10月10日,蔣就任國民政府主席[10]:189。,蔣即電覆,南京政府宣布「統一告成」:「諸兄匡扶黨國,表示精神,無任佩慰!……願與諸公共策之。」
1930年12月,蔣下令頒布《出版法》,查禁「宣傳共產主義」、「鼓吹階級鬥爭」之書籍。在將各派系軍隊收編改組後,蔣即從1930年12月起,連續五次向中共根據地發動軍事「圍剿」。
1931年6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三屆五中全會第三次大會決議:由國民政府主席提請,蔣兼任行政院院長。6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會議推定蔣為政治會議主席。
蔣在各根據地反覆「清剿」,命令西南地方軍隊堵截紅軍長征,藉機「整理」西南諸省軍政,逐步掌握雲南、貴州、四川三省。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日軍迅速佔領東北三省。9月19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臨時會議決議,急電蔣回南京主持一切。
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製造一·二八事變,爆發淞滬抗戰。蔣親自負責全面調度指揮軍事行動,致電前線士卒誓死禦敵;同時,蔣下令在河南省洛陽設立臨時首都,以示政府持久抗戰之決心;日本急派更多部隊和軍艦,使得全上海市日軍高達5萬人;杜月笙也派出青幫狙擊手在敵後攻擊日本人,做為回應。5月5日,國民政府與日方簽訂《淞滬停戰協定》。1934年2月,蔣發起「新生活運動」,謀求重整道德、改變社會風氣,號召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實踐「禮義廉恥」,來革新個人、改造社會、復興民族。
1935年4月1日,國民政府特任蔣為特級上將。11月1日,王亞樵集團剌客、晨光通訊社記者孫鳳鳴於南京中央黨部禮堂舉行之中國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剌蔣不成,汪遇剌重傷。
1933年6月9日,國民政府派蔣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36年,中共和張學良、楊虎城有反蔣同盟秘密協議;7月14日,國民政府特派蔣為國防會議議長。冬,蔣趕到西安,催逼張、楊出兵;張、楊乃發動「兵諫」,於12月12日晨將蔣扣押。毛澤東、朱德、張國燾等人想立刻把蔣及同行將領處死;毛澤東立刻徵詢莫斯科之指示,提議把蔣交給「人民」公審;斯大林命令毛澤東和蔣友好對話,找出方法和平解決,並釋放蔣;中國迫切要要蔣領導,斯大林和共產國際要求蔣繼續領導中國;接著只能釋放蔣。後在中共和張、楊以及宋子文、宋美齡等多方面努力下,達成改組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等協議,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西安事變」後,蔣停止「剿匪」,還開始每月撥款給中共部隊;共產國際也繼續資金提供,於1937年初給中共80萬美元。
1937年3月2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議,准蔣辭國民政府委員職。4月19日,蔣經國帶著蔣方良和蔣孝文,回到上海。7月蘆溝橋事變起,日本發動全面戰爭;蔣帶領中國軍民抵抗日本侵略,應付時局;在軍事上緊急部署,命令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即赴保定,「從速構築預定之國防線工事」,「堅持到底,處處固守」;同時調集九個師向石家莊、保定集中。
日軍入關輕易擊潰第二十九軍,而於7月29、30日佔領平津地區。8月12日,蔣在南京召開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得到各地各派軍事首領和中國共產黨代表支持和擁護,舉為陸海空軍大元帥。8月16日,國防最高會議決議,由國民政府授權蔣為陸、海、空三軍大元帥,統帥全國陸海空三軍對日作戰。9月,蔣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親自指揮淞滬會戰,迅速調集73個師約40餘萬兵力(占當時全國可調動兵力三分之一以上),在長江下游三角洲狹小地區陣地戰,日軍死傷5萬餘人。
期間蔣一直指望英、美各國出面制止戰爭,期待布魯塞爾九國公約會議,但英、美等國政府奉行「不干涉」政策,只有蘇聯於8月21日與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給予軍事貸款,派志願空軍助戰。12月23日,日軍渡過黃河,擔任津浦路北段作戰指揮之韓復榘不戰而退,為穩住戰局和嚴肅軍紀,蔣將韓處決。
1937年11月20日,蔣宣布遷都重慶,是為陪都。
1938年3月至4月上旬,蔣曾親赴徐州督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籌劃作戰,台兒庄戰役大捷,擊敗日軍兩個精銳師團,殲敵萬人以上;嗣後日軍增調兵力佔領徐州,趁勢沿隴海鐵路西進,直撲中原要地鄭州,蔣下令於6月9日炸毀花園口黃河大堤,以洪水泛濫將日軍第14師團、第16師團及機械化部隊困陷其中,戰局暫告穩定,但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受淹地區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也受到嚴重損失;黃河決堤後,日軍沿大別山北麓和長江兩岸向武漢推進。蔣重新部署武漢防務,以轉入山地與湖沼地區作戰為主,配置129個師及騎兵、炮兵等共約100萬兵力,以及海軍、空軍,層層進行陣地戰,盡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前後達4個多月,大小戰鬥數百次,迫使日軍前後投入40萬人以上,消耗軍力重大。10月25日武漢失守,蔣於10月30日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表示要堅持抗戰到底。1938年,蘇聯派到中國之軍事人員,包括顧問、飛行員、技師等,高達3,665人。蔣在1938年數度向周提起,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并為一個新政黨——條件是毛澤東、周出國;蔣甚至很嚴肅地提議,國共合并後,中國共產黨不需要正式解散,中國國民黨可以加入共產國際;最後,雙方都無法做出妥協;數星期後,周終於告訴蔣,這個主意行不通;可以看出,蔣不是堅持意識形態、食古不化者,也不是強烈保守派;事實上,蔣是左派儒家,只要共產國際不來指揮蔣如何治理中國,蔣也可以接受反帝國主義之共產國際。
儘管蔣聲望崇隆,但自從失去上海後,蔣之政治基礎受重創;從1937年至1945年徵集1,400萬壯丁當兵;以軍事動員來講,比例相當低——每年只佔人口0.4%;相形之下,日本是1.3%,蘇聯是3%。此後,日本加強「政治謀略」攻勢,方針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蔣對於中國國民黨副總裁汪等一批親日分子與日本方面秘密勾結談判「和平」之行徑,表示嚴正態度,於1939年元旦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議,將汪開除出黨,嗣後並下令通緝。河內刺汪案是戴笠奉蔣之命干,戴笠還於2月底3月初親往河內布置。
蔣在德蘇條約公開後,蔣強調,世界和平與公義「全賴蘇聯與中國」;可是私底下蔣認為,世界事務之巨變預示蘇、日之間不無訂定密約之可能,終將導致世界大戰,屆時中國將和蘇聯站在不同邊,會和民主國家結盟對抗極權主義。
1940年3月29日,汪在南京成立汪精衛政權。
美國和日本新一回合之談判,已訂於1941年12月在華府展開;蔣急電赫爾、居里、諾克斯和史汀生,說:「美國一旦放鬆對日禁運,將使中國抗戰悲潰」,並轉知丘吉爾;丘吉爾發電給羅斯福,支持中方立場;羅斯福決定對日談判時不提出放鬆禁運之方案。
1942年1月3日,美國宣布蔣為同盟國中國戰區(包括越南、泰國等)陸空軍最高統帥。
中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合流,蔣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爭取美、英等國提供貸款和軍用物資,抽調精銳部隊組建遠征軍入緬作戰,協同美、英軍隊重創日軍。
1942年緬甸戰役,史迪威把戰敗責任推給中國將領及蔣;英國人怪史迪威和中國人;蔣則怪英國人和史迪威;三方都不無道理,但是戰敗主要是史迪威嚴重低估日軍實力之後果。
蔣派員交涉,與美國、英國先後簽訂取消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特權之新約。美國、英國於1942年10月9日聲明願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特權;1943年5月20日中美及中英新約分別在華盛頓、重慶互換批准本,並自即日起生效。
蔣對美國總統代表史迪威想要獲得指揮中國軍隊全權之要求予以拒絕,並迫使羅斯福改派魏德邁接替史迪威。批蔣不遺餘力,也是史迪威好朋友的白修德,在1942年自重慶發出之報導中即說:「蔣只有一個感情:中國。」
1944年6月底,羅斯福曾派副總統華萊士至重慶,蔣即抱怨史迪威之「不合作態度」,以及不信任史之判斷,華萊士隨即向羅斯福報告。蔣於9月25日要求撤換史迪威後,在10月19日得到羅斯福覆電,同意調回史迪威。
1943年8月1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選任蔣代理國民政府主席;9月13日中國國民黨第五屆十一中全會在重慶選舉蔣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蔣夫婦自重慶飛埃及參加開羅會議。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蔣應邀出席中、美、英三國開羅會議,和羅斯福、丘吉爾共同討論對日作戰及戰後對日處置方案;會議加強中國作為四強之一國際地位,並決定戰後中國收復東北、台灣之基本方案,蔣得到美國支持,取得外交成功;對於美國政府派赫爾利來華「調處」國共關係,蔣堅持中共必須先交出軍隊,實現「軍事統一」。
經日美海戰後,日軍喪失作戰主動權,美軍轉入戰略大反攻,日軍節節敗退。1945年8月7日,蘇聯對日宣戰,近75萬紅軍湧入中國東北。8月14日,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8月11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代表中、美、英、蘇經瑞士答覆日本,同意其要求,至8月14日日本天皇遂頒布無條件投降之《敕書》,8月15日國民政府接獲日本投降電文。在美國海、空軍運輸力量幫助下,蔣把長期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陝西等地之國軍迅速運到南京、上海和華東、華北、華中各戰略要地;並派出大批官員到收復區接收資產。
1945年8月,蔣約毛澤東來重慶會談,經過43日斷續談判,國共雙方簽訂《會談紀要》,確定「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在蔣批准下,以他們不適作戰、徒然消耗可用於改善部隊戰力之資源為由,陳誠開始裁撤200多萬國軍;白崇禧極力反對,但美方支持,蔣徑自推動;結果複員編遣㤦官兵憤怒、失業、士氣渙散;同時中共擴張,招納傀儡政府部隊、土匪流寇及前國軍官兵。蘇聯迅速把大批日本武器和軍事物資移交給中共。1945年12月31日,在國際國內和平輿論壓力下,蔣被迫同意簽訂《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的協議》。1946年1月10日,在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調停下,蔣於向所屬部隊下達停戰令。1946年2月,美國國會又通過《軍事援華法案》,賦予美國政府廣泛權力為蔣編練軍隊,以及提供武器和設備。2月19日,蔣在新生活運動十二周年紀念會上稱要全國同胞「務必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振衰起敝,貫徹始終。」
1946年11月25日,國民大會舉行第一次大會,出席1,248人,蔣任主席。
1947年1月23日,國民政府任命蔣兼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白宮於7月11日宣布派出代表團訪華,魏德邁做一個多月實地調查,魏德邁指出中國國民黨文武官員普遍貪污和腐化,徵兵極不公平,權貴子弟紛紛出國留學,以逃避兵役,甚至在瀋陽直斥熊式輝說不出軍中實有人數,暴露國軍中吃空額之大弊病,並責罵熊從未到過軍醫院視察,所以不知道醫院中有多少床位;魏德邁於8月24日離開中國前夕,在報端發表談話,批評蔣政權。10月10日,中共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之號令。11月,蔣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建立中原防禦體系,分別組設東北、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和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國防部漢口指揮部等,加緊調兵遣將,四齣巡視督戰,力圖挽回頹勢。
1947年2月28日,由於台灣煙公賣局之查緝私煙,引發流血衝突,一時社會秩序頓形混亂。3月2日,蔣電令駐京滬線之第二十一軍開赴台灣平亂,限3月8日前到達,該軍到台後歸陳儀指揮。3月7日,國防最高委員會決定取消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省政府。3月10日,蔣在中樞擴大紀念周演講,稱:「務希台省同胞深明大義,嚴守紀律」,「自動取消非法組織,恢復地方秩序。」3月18日,蔣經國抵達基隆視察。3月21日,監察院加派何漢文赴台調查事變情形。3月22日,中國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舉行第八次大會,檢討經濟、政治,並改選中央常務委員三分之一;會議通過將台灣行政長官陳儀撤職查辦,及取銷東北行轅下屬之政治、經濟兩委員會兩案。4月2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開會通過三中全會各決議案,主要有:一、台灣行政長官陳儀撤職查辦案,請政府立即執行;二、黃金潮案,請行政院、監察院迅予處理。4月17日,《國民政府施政方針》公布;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國民政府組織法》,推選蔣為國民政府主席;中常會並通過蔣提出之國府五院院長名單。1950年4月5日,根據蔣指示,行政院決定將二二八事件人犯迅速予以保釋。1947年7月4日,在第六次國務會議上又通過蔣提議之《厲行全國總員,以勘平共匪叛亂案》。
1948年4月4日,蔣以總裁身份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全會,討論總統、副總統選舉提名,中央委員們紛紛發言,一致擁護蔣為總統候選人;蔣表明:第一屆總統不一定由本黨內選出,應該選黨外的人;黨外的人具有下列條件可當選:忠於憲法,努力推行憲政;有民主精神;有民族國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歷史有深刻認識。
1948年4月19日,第一屆國民大會舉行選舉總統會,蔣以2,430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5月20日,蔣在國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宣誓就職大典,由國民大會主席吳敬恆監誓。
軍費開支龐大使財政經濟瀕臨崩潰,財政赤字在1947年達到總支出90%,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蔣於8月19日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代替法幣,限期收兌民間黃金、白銀、外幣等;還頒布《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強令限制物價;黑市猖獗,不到三個月財政經濟即完全破產,金圓券迅速貶值幾成廢紙,社會更加騷動不安。
1948年12月24日,白崇禧首致電政府停止作戰,主張邀請美、蘇,聯合調停衝突,同時程潛竟通電要求蔣下野;12月30日,白崇禧再度通電主和,張軫亦於同日要蔣下野。12月,美國政府對蔣失去信心,在中國公開策動倒蔣活動,中國國民黨內也有不少人要求蔣下野。蔣準備撤出大陸,派陳誠為台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把庫存277餘萬兩黃金、1,520萬枚銀元以及大量珍貴文物、檔案資料等運往台灣。
蔣為預作恢復之準備,曾於1949年1月10日,命蔣經國赴上海轉告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政府庫存黃金外匯密運台灣;1月21日,蔣召集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正式宣布引退,旋即發布引退謀和文告,下午蔣乘專機離開南京飛杭州,蔣經國等隨行;1月22日,蔣轉返抵奉化溪口故里。
1月2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緊急宣傳通報》說:「總裁雖暫不行使總統職權,但仍以總裁地位領導本黨。」。蔣下野後,代總統李宗仁力謀與中共和平談判,派出代表團赴北平;但是蔣認為「毛澤東之八項條件為和談基礎,直等於投降」。
4月20日解放軍渡江直指南京,蔣於4月22日在杭州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等人秘密會商,決定繼續作戰。4月25日,蔣拜別母墳,然後走上鳳凰山,對故鄉最後一次眺望。蔣父子離開溪口,乘車到下陳,至寧海團堧村,由象山乘竹筏駛至汽艇上太康號赴上海。蔣乘軍艦於4月26日抵吳淞口,召集顧祝同、湯恩伯等人部署上海防禦。4月26日,蔣駐節復興島;4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中央非常委員會組織條例」,以代行中央政治委員會職權,由蔣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
5月7日,蔣乘靜江輪由上海啟程至舟山,預作上海撤退國軍停頓之安排;蔣旋即經澎湖飛台北。7月10日,蔣應菲律賓總統季里諾邀請,飛馬尼拉訪問,與季里諾會議於碧瑤,至7月12日發表聯合聲明,號召東亞各國成立「亞洲反共聯盟」。7月蔣至廣州,組設中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自任主席,指揮國軍作最後抵抗;蔣先後在廈門、廣州、重慶一再部署防禦。
蔣鑒於局勢之嚴重,於8月23日飛往廣州,與李宗仁、閻錫山等籌劃戰守事宜;8月24日飛重慶主持西南軍政人員會議;9月12日飛成都布置防務;9月22日飛昆明與駐軍將領會商西南局勢,而大勢已無法挽回。